人物
时段
朝代
“洪奭周” 相关资源

別集類
 戒知县权瑞应为宾。

丁卯先生八十岁。
正月升崇禄大夫。
 时先生年跻大耋。 上因阁臣 洪奭周
所奏有是命。乃以该道之不即启闻。 谴责道臣。而该县监就理论勘。
贞纯王后大祥后上疏进慰。仍以道臣地方 (第 219L 页)
之致此葛藤。即臣之罪耳。臣于此。亦安得晏然而已乎。伊日阁圈命下之后。臣与检校提学臣李晚秀,检校直阁臣 洪奭周,
臣李鲁益。先入阁中。而重臣晚始赴会。故臣问其所以。则重臣答以病作服药。以致差晚。重臣旋又问。直阁待教 (第 167L 页)
。臣请历陈臣与四人之实。试垂照焉。臣之蔑裂衰谬。即姑舍无论。如朴宗薰之咀掇英华。不失规度。臣不及也。 洪奭周
之博学强记。应用不穷。臣不及也。徐有矩之力追古辙。至老靡休。臣不及也。申在植之经纬经史。主于从顺。臣 (第 194H 页)
无伤也。行且召之。无用惆怅然也。时时贵谗嫉者多。 上意欲令镛居外数年以凉之耳。先是 上令金履乔履载, 洪奭周,
金近淳,徐俊辅等诸臣。为史记选纂注。既进病其烦颐。思欲删正。至是上曰谷山闲邑也。其往为之。镛受命而退 (第 342L 页)
   赓进 御制颁尺韵
   送关北伯李公(集斗)
   呈海阳罗公(烈)
   送海西伯李公(义骏)
   寄渊泉 洪翰林(奭周)
   与申子长(锡老),金叔道(相任)同赋。
   内阁酬诸公
   呈休翁吴公(载熙)
   送   赓进 御制颁尺韵
   送关北伯李公(集斗)
   呈海阳罗公(烈)
   送海西伯李公(义骏)
   寄渊泉洪翰林 (奭周)
   与申子长(锡老),金叔道(相任)同赋。
   内阁酬诸公
   呈休翁吴公(载熙)
   送
从潇散。剸烦见裁决。公堂发春温。西民忘饥渴。今朝枉嘉翰。冲然慰寥阔。亦知非远离。独令心如结。
寄渊泉 洪翰林(奭周)
之子比处起居注。久矣不见琳琅韵。忆曾相逢春秋局。事有疑难辄叩问。我归西院职事多。君入中书地分近。人 (第 30H 页)
。剸烦见裁决。公堂发春温。西民忘饥渴。今朝枉嘉翰。冲然慰寥阔。亦知非远离。独令心如结。
寄渊泉洪翰林 (奭周)
之子比处起居注。久矣不见琳琅韵。忆曾相逢春秋局。事有疑难辄叩问。我归西院职事多。君入中书地分近。人 (第 30H 页)
   时 御定三礼两汉五子八家陆藁诸手圈成。书下七言十韵排律。 教校正诸臣赓进。应 命。
   祈雨楮子岛。与申检讨(绚) 洪翰林(奭周)
同舟。性老学士亦至。
   晓发斗尾
   舟中见龙门山
   余蒙 恩按节东藩之翌月。值大硕人寿辰   时 御定三礼两汉五子八家陆藁诸手圈成。书下七言十韵排律。 教校正诸臣赓进。应 命。
   祈雨楮子岛。与申检讨(绚),洪翰林 (奭周)
同舟。性老学士亦至。
   晓发斗尾
   舟中见龙门山
   余蒙 恩按节东藩之翌月。值大硕人寿辰 ……   归路遇孺良。登江亭打话。
   泛舟西湖。忆子渊。
   送赵参判(弘镇)赴燕京
   试院。与洪参判 (奭周)
,洪参判(义浩),郑承旨(来百),金参议(愚淳),尹大谏(益烈),赵校理(庭和),申正言(在植),南
裘裳。班班制作追周宋。秩秩声明轶汉唐。心法元从文字见。执中精一法虞皇。
祈雨楮子岛。与申检讨(绚) 洪翰林(奭周)
同舟。性老学士亦至。
微风天正好。今岁雨全稀。孤岛烟中出。扁舟洛下归。狎鸥愁浅水。语鹊刷乾衣。信觉江 (第 48L 页)
班班制作追周宋。秩秩声明轶汉唐。心法元从文字见。执中精一法虞皇。
祈雨楮子岛。与申检讨(绚),洪翰林 (奭周)
同舟。性老学士亦至。
微风天正好。今岁雨全稀。孤岛烟中出。扁舟洛下归。狎鸥愁浅水。语鹊刷乾衣。信觉江 (第 48L 页)
。往往有晚唐遗调。盖其天才素高而然也。常以古之失身丧名者。出于畏死为戒。若遇变故。毅然有死节意。渊泉 洪公奭周。
君之表兄也。许君以经济器。惜其不见用。君虽自废无所施。而其抱负。则固不草草矣。呜呼。君间尝与其弟忠辅 (第 194H 页)
男鼎养承旨。娶府使郑存养女。生二子。曰𧩵。曰善。女长监役李英禧。次佥正李潢。次金最根。曰宪述。监司 洪奭周,
尹庆集,韩直教妻。长女出也。曰进士祖植,秉植,奎植。次女出也。曰进士炳源,炳洙,炳渊。三女出也。𧩵 (第 538L 页)
烈公一皓玄孙。一男即鼎养。生二子。曰𧩵。曰善。三女。长适李永禧。次适李璜佥正。次适金取根。曰宪述, 洪奭周
注书。长女出也。曰祖植,箕植,奎植。次女出也。曰炳益,炳尹,炳奭。三女出也。公长身魁颜。器局足兼数人 (第 513H 页)
 此一札。臣于戊午冬所蒙赐者也。手圈之工。初不过燕閒丹铅之程课。而及夫采录圈句。另作一书。则文章之菁华。名理之苕颖。突兀圆活。如珠走盘而釰出襓。信乎五色之成章。八音之繁会。非圣人竭耳目之力。未易语此也。尚记当时

臣以翌日登筵则 教曰。近因手圈校役。新旧选抄启。中世所称眼明心细者。无不参阅。而如非陈腐之学究。则几皆佻华之浅才也。未见有本经术通训诂。析理必程朱。遣辞必欧苏者。才难不其然乎。少年可望者。惟有 洪奭周
一人尔。勿以后生易之。提携扣论。俾卒成就也。予亦频赐顾问。时赖渠稽古之助。历观今日廷臣之能起予者。且 (第 211H 页)
复几人哉。臣于是始知此札中新出身之抄启少年。盖指 奭周
也。呜呼。古人不云乎。千钟之禄。去之甚易。一言之重。死且难忘。况于文字间见知之感乎。为 (第 211H 页)
奭周
者将如何啚报万一也。 (第 211H 页)
   德庙五回甲戊午仲秋。祇谒敬陵行祭。谨叠桓庙八回甲志庆联韵。奉揭斋舍。(赓载诸臣。领中枢府事洪乐性,判中枢府事蔡济恭,亚献官左议政李秉模,终献官光恩副尉金箕性,药房提调赵宗铉,阁臣郑民始,金载瓒,徐龙辅,郑大容,李晚秀,南公辙,徐荣辅,金祖淳,李始源,沈象奎,李存秀,承旨洪仁浩,李益运,申耆,李肇源,别云剑李祖源,黄升源,赵镇宽,徐迈修,兵曹判书李时秀,赞礼赵尚镇,京畿监司李在学,别兼春秋金履永,假注书 洪奭周。
)
   驾临训鍊院书之
   用上梁六伟韵又题(六首)
   辇过壮义洞。召见里中人。即述旧之一道 …… 经史讲义十九○中庸[三](甲寅选。金近淳,李存秀,赵万元,徐俊辅,曹锡中,李勉升,柳台佐,洪乐浚,柳远鸣,金熙洛,具得鲁,宋冕载,申绚,姜浚钦,洪命周,黄基天,李东万,金履载,金处岩,李英发, 洪奭周
等对。○金履载以庚戌选仍付。金处岩,李英发, 洪奭周
以乙卯科追选。)
   [序]
   [篇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   第二十二卷签
弘斋全书卷百二十九
 故寔一
   大学(甲寅。选文臣金近淳,李存秀,柳台佐,金熙洛,具得鲁,姜浚钦,洪命周,李英发, 洪奭周,
金启温,李弘谦。)
弘斋全书卷百三十
 故寔二
   朱子大全[一](甲寅。选文臣金近淳,李存秀,金 ……   朱子大全[二](甲寅。选文臣柳台佐,具得鲁,申绚,姜浚钦,洪命周。)
弘斋全书卷百三十二
 故寔四
   朱子大全[三](甲寅。选文臣金履载,李英发 洪奭周。
)
弘斋全书卷百三十三
 故寔五
   朱子大全[四](甲寅。选文臣金启温李弘谦。)
弘斋全书卷百三 …… 故寔六
   国朝故事(甲寅。选文臣金近淳,李存秀,柳台佐,金熙洛,具得鲁,申绚,姜浚钦,金履载,李英发, 洪奭周,
金启温,李弘谦。)
弘斋全书卷百三十五
 审理录一
   京囚私奴金伊狱(丙申○足踢林尚辉。当日致死
,安廷善,严耆,姜浚钦,李勉升,李东万,曹锡中,黄基天,崔光泰,徐俊辅,权晙,申凤朝,申绚,洪乐浚, 洪奭周,
洪命周,宋冕载,尹致永,柳远鸣,金处岩,金熙洛,柳台佐,景慕宫令洪乐绥,金在明,赵镇宣,判府事李秉模 …… (第 101H 页)
隆清庙升萧稷。时值明堂荐麦鶀。(臣 奭周。
)圣祖肇基犹有柘。词人撰颂岂歌芝。(臣命周。)楚茨颂播欣禾积。庆善歌成缅竹骑。(臣冕载。)兆验唐宗时 (第 102L 页)
乐浚,柳远鸣,金熙洛,宋冕载,申绚,姜浚钦,洪命周,黄基天,李东万,金履载,金熙周,金处岩,李英发, 洪奭周,
吏曹佐郎李明孚,兵曹正郎吕骏永,闵命赫,佐郎金秀臣,奉常判官李东埴)
金华经说耀奎章。粉署书声及玉堂 …… (第 108L 页)
肃穆威仪瞻御座。便蕃宠锡耀村庄。(臣英发。)菁莪圣化重重运。葵藿微诚滚滚庆。(臣 奭周。
)雨露沾唇倾白兽。文章遍体愧丹凰。(臣骏永。)辉山瑞彩非昆玉。协律希音忆嶰篁。(臣明孚。)遮莫管蠡窥 …… (第 109L 页)
剑李祖源,黄升源,赵镇宽,徐迈修,兵曹判书李时秀,赞礼赵尚镇,京畿监司李在学,别兼春秋金履永,假注书 洪奭周。
) …… (第 114L 页)
受纯釐。(臣在学。)神功一日归民厚。精义千秋俟圣知。(臣履永。)銮跸迟迟松柏路。瑞云留护万年枝。(臣 奭周。
)
驾临训鍊院书之
万马齐嘶细柳烟。画栏东头入瑶躔。徐行剑槊飞腾际。高坐云龙动荡边。豪杰不生天下大。 (第 115L 页)
一体遣官。致祭于文烈之祠(为良如教)
判弘文馆抄启文臣缄辞粘目(丙辰) 洪奭周
议处中。泛引先正发与所发之论云者。似指李文成所谓发之者气。所以发者理也之语。而专精致神于理字之释。其 (第 222H 页)
 经史讲义十九○中庸[三](甲寅选。金近淳,李存秀,赵万元,徐俊辅,曹锡中,李勉升,柳台佐,洪乐浚,柳远鸣,金熙洛,具得鲁,宋冕载,申绚,姜浚钦,洪命周,黄基天,李东万,金履载,金处岩,李英发, 洪奭周
等对。○金履载以庚戌选仍付。金处岩,李英发 洪奭周
以乙卯科追选。)
   ……  奭周
对。惟精者省察之工。惟一者存养之工。精属乎致知。一属乎持守。则致知省察。固皆动时工夫。而持守存养。岂 …… (第 208L 页)
 得鲁对。人物之气质不同。而三各字有各异之义。本然之理。人物不殊。而三各字有皆然之义矣。以质则理绝不同。以理则性无不同。朱子所谓要说同亦得。要说异亦得者此也。三各字兼二义看然后。可不失朱子本旨矣。
理气不可分先后。而毕竟是先有是理者。即朱子告门人之语也。今以章句所谓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二句观之。则又若谓有是气然后。有是理者何也。且理

亦赋焉之亦字可疑。盖亦之为言。以客对主之辞也。此数句既释天命之性。则似当以理为主。而反下亦之一字者。得无宾主易位之嫌耶。夫以朱子分金称出之妙。于此开卷托始之处。不应有一字放过。须毋曰文义字句之末。而试详陈之。
  奭周
对。章句之先言气而后言理者。盖亦因气而推理耳。岂真谓气先而理后乎。且天即理也。阴阳五行即气也。天以阴 …… (第 213H 页)
然。则是直以知觉运动为本然之性。果何异于释氏作用是性之说耶。
  奭周
对。道之全体。固无分别。而若指其发见处。则不得不就气质中拈出本然说。故朱子或问。特举虎狼蜂蚁之属。所 …… (第 213L 页)
 近淳对。扬雄之修性。认本赋为混善恶而修之也。子思之修道。因气禀之有过不及而修之也。名虽相似。而实相燕越矣。
章句气禀或异云者。是专指人之气禀耶。抑兼言人物之气禀耶。若以下文因人物之所当行一句观之。则此所谓气禀。似是兼人物而言者。然则物亦有过

不及之可言。而苟有圣人品节之教。则皆可矫揉变化以就于中耶。
  奭周
对。气禀或异。兼人物而言也。但人之气禀。不过偏全之异。故皆可以矫揉变化。以就于中。而物之气禀。昏塞尤 …… (第 214H 页)
 绚对。慎独不过就戒惧中几微之始发处。益加谨而已。故单拈慎字。而亦兼戒惧之义。
程子有言曰。天德王道。其要只在慎独。但言慎独而不言戒惧者何也。岂以戒惧是统体说。慎独是切要处。故剔出其工夫之最要者而言欤。抑以戒惧慎独合为一事。如吕子之说。而秖举慎独。以包戒惧也欤。
  奭周
对。程子曰不愧屋漏与谨独。是持养气象。朱子以为二者之间。特加与字。固已分为两事。又答或人问静之言。而 …… (第 215L 页)
  奭周
对。朱子尝曰向来讲论。直以心为已发。阙却涵养一段工夫。此初说之所以失也。又尝曰以事言之则有动有静。以 …… (第 217H 页)
 履载对。致中和。谓之体用则有是体便有是用。恐不可分先后。而立言之际。不得不先体后用。与诸说分属之义。语势不同矣。
章句学问之极功一句。以致中和言。圣人之能事一

句。以位育言欤。抑极功与能事。并指位育之事欤。若谓分属于中和位育。则此二句既承上文所谓效验如此之下。不应于此更言工夫。若谓并指位育之事。则又未免叠床架屋。何以看则为得耶。
  奭周
对。此二句总结全章之意。非但承上一句而言。则虽更言工夫。亦无妨矣。
观圣人之书。必观其首章。盖以开卷 …… (第 219L 页)
道之不行。专由于知愚之过不及。而无与于贤不肖。道之不明。专由于贤不肖之过不及。而无与于知愚耶。
  奭周
对。此交互言之。所以推明知行相因之意。若但以知愚属明。贤不肖属行。则夫人而知之矣。夫子何独曰我知之耶 …… (第 222H 页)
 存秀对。平常之中。自有正味。而其浅者吞枣而莫察乎正味之本。其深者嚼核而别求乎正味之外。知味之鲜能。不亦宜欤。(以上第四章)
[第五章]
上章并举不明不行。而此章则独言不行者何也。盖上章之鲜能知味。专言知。此章之道其不行。专言行。两节合为一章则知行备矣。而上节则必属之上章。此节则必别为一章。是果有分属之不得不然者欤。试详言之。
  奭周
对。自第二章至十一章。皆以子曰发端。则上下节之不可分合。分章之体。不得不然。况鲜能知味一节。总结不明 …… (第 222L 页)
 
存秀对。周而更始者。皆谓之期。一岁之期三百有六旬六日者也。一月之期月行二十九日有奇。与日会者也。时有久近之异。故解有彼此之殊。此章专言不能久之意。则不可以帝典论语之训诂一例释之也。三月不违仁注。程子曰言其久也。夫以三月而犹有久之之辞。则岂可以周一岁之期月。言之于曰予知之凡人耶。近儒之说。既畔于章句。恐不必取。(以上第七章)
[第八章]
择乎中庸。自博文而致者。知之事也。服膺不失。自约礼而致者。行之事也。至于得一善一句则当属之知

耶。当属之行耶。以为行也则却在拳拳服膺之前。以为知也则得之一字。便有行道有得之意。然则不属知不属行。而别有此一等境界耶。
  奭周
对。学之有知行。犹气之有阴阳也。一动一静之间。未始在阴阳之外。而乃为造化承接之机。得字之于知行。亦犹 (第 224L 页)
是乎。
第六章言大舜之知。而朱子以为行底意多。此章言颜子之仁。而朱子以为知底意多。其义可详言欤。第六章先言问察而后言用中。此章先言择中而后言服膺。其先知后行。未尝有异。而朱子之必如是分言者何也。
  奭周
对。知之为知。行之为行。人莫不识。而知之所以为行。行之必由乎知则人鲜识之。是以精训诂者空言而无实。主 (第 224L 页)
践履者冥擿而不察。此朱子所以交互言之。深明相资之意。正如吾夫子之以知愚属不行。贤不肖属不明也。(以上第八章)
[第九章]
国家之可均。爵禄之可辞。白刃之可蹈。章句以为知仁勇之事。其分贴之义。可得闻欤。一匡天下。再许其仁。则均国家者。独不可为仁。不俟终日。知几如神。则辞爵禄者。独不可为知耶。大抵此三者。秖是就天下

之事。举其至难者。以明中庸之为尤难而已。不必泥贴于知仁勇。然后始于经旨为妥。章句此释。终不无愤悱者。何以看则为得耶。
  奭周
对。三者之分贴。各举其重。而其意所重。固不在于分贴。
章句皆倚于一偏之皆字可疑。盖古之圣贤。有均天下 …… (第 225H 页)
也。大学之治平则为明新之止至善。此章之均天下则不得为中庸之道者何也。岂至善与中庸。果有所不同耶。
  奭周
对。治平即新民之事。至善乃明新之极。若只说治平便是至善。则新民之外。何必别立止至善一目哉。如子产之治 (第 225L 页)
郑。管仲之一匡。亦不得不谓之治平。而犹不得为至善者。不合乎中庸而已。至善中庸。岂有二哉。(以上第九章)
[第十章]
先天之方位。乾居于南坤居于北。乾刚而坤柔。乾健而坤顺。则南方之风气宜乎刚劲而反柔弱。北方之风气宜乎柔弱而反刚劲者何也。且刚柔劲弱。不易之对待也。北方之刚劲。南方之柔弱。既若是相反。而同归于强。则所谓不能强者。果在于何处耶。
  奭周
对。阳虽刚健而常有敷施妪育底意。阴虽柔 …… (第 225L 页)
  奭周
对。遵道而行。比之索隐行怪之异端。犹不失为君子。若以贤知愚不肖分属则抑扬轻重。未免倒置矣。知有馀而行 (第 227H 页)
不足者。虽未可谓真知。亦不可谓不知。故以为知足以及之。然既曰行有不逮则所知之为徒知。亦不待更言耳。
依乎中庸之依字。最好潜玩。依者凭依依归之谓也。尧之执中。即此依也。舜之用中。亦此依也。以至颜子之拳拳。夫子之慥慥。无往非依中庸之事。苟或有须臾间断。则便不可谓依。故章句曰依乎中庸而已。观于而已二字。政可见离中庸一步。便无可依之意。如是看未知如何。
  奭周
对。圣问一百有六字。提挈乎孔门相传之要领。发挥乎朱子未尽之精蕴。前圣后圣其揆一也。臣何敢更赞一辞。 (第 227H 页)
  

大学(甲寅。选文臣金近淳,李存秀,柳台佐,金熙洛,具得鲁,姜浚钦,洪命周,李英发, 洪奭周,
金启温,李弘谦。)
 朱子序。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臣得鲁窃惟语类。以明德新民为 …… (第 64H 页)
 臣命周窃惟大学之道。即一贯之道。夫子既告之

以一贯之旨。曾子又继之以忠恕之目。今于首章三纲领。可验其忠恕之义矣。尽己之谓忠。明明德之事也。推己之谓恕。新民之事也。一以贯之。则止至善之谓也。伏未知如何。
尔说之以明新分属忠恕。而一贯喻至善。较觉生新。然恕如絜矩。而朱夫子只曰恕。亦是絜矩之意。而不曰絜矩是恕。今于明新至善。直云如此。无已太重乎。大学之道。即亦吾道一贯之道。大抵圣人之道一而已。学者之学圣人。亦由是道。舍此焉往。此义亦不可不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臣 奭周
窃惟定而后能静之静字。与太极图主静之静字不同。然其心地宁静而处事精详者。亦与夫所谓涵养于未发之时。以 …… (第 66L 页)
 臣启温窃惟定静。安虽皆属静。而专以静言。亦恐未稳。先儒以为此是知边静。与常说之动静不同云。则是动静之外。别有一个静。而得不为语病。又或以为事未来而此心寂然不动。则是未免于专以静言。臣未知何以看则为得也。
只识得明德之为本心。使吾心不失其本体。则此所谓明明德也。明吾之明德。可以新民至于止至善包在其中。自第二大文以下微辞奥旨。向后徐究也可。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臣 奭周
窃惟知行。固无先后。而学者之下工用力。必有所起头处。今欲先致其知。以为力行之本。则以其久放之心。外驰 …… (第 67H 页)
 臣弘谦窃惟文成公李珥之言曰。以物理言之。谓之物格。以吾心言之。谓之知至。臣窃疑格之训至。初无穷究之义。则以格物读为至物。终欠畅快。故章句所以兼下穷字。而文成所谓穷底意多者此也。然物格。章句只用到字。文成亦谓至底意多。则一字异释。亦必有精义于其间。而且章句欲其极

处与物理之极处。故大司成金湜。则皆用伊吐。文元公李彦迪。则皆用厓吐。臣亦不知适从矣。
李文成所谓以物理言之。谓之物格。以吾心言之。谓之知至云者。诚要言至论。上下格字之穷底至底。上下极处之伊吐厓吐。但当熟味潜究。
 国治而后天下平。臣 奭周
窃惟治平工夫。或分属化推。而臣则谓九章之论教化。此章之论絜矩。谓之互相发明则可。而谓之截然分属则不可 …… (第 68L 页)
 传七章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

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臣 奭周
窃惟喜怒忧惧之所以为累于心者有三焉。事之未来而先有期待。一也。事之已过而留在心下。二也。方其应事而意 …… (第 71L 页)
 臣英发窃惟正心章。不言正之之工。而只言不得正之病。盖物既格。知既至。意既诚。则到此地头。不必更言正心之工。才祛其病。便可得正欤。
辟者。正之反也。不辟则正在其中。何必别觅他般正心之工乎。且营为助也。抛却忘也。正之之方。其不在勿忘勿助乎。
 臣 奭周
窃惟正心脩身两章。乃一篇之枢纽。而正心章则只言不得其正之病。而不言其所以正之道。脩身章则只言身不脩之 …… (第 72L 页)
 臣启温窃惟不得其正。有心之病也。心不在焉。无心之病也。有心之病。近于助。无心之病。近于忘。助忘之间。必有一段工夫。而传文则于此阙。如章句所谓敬以直之者。亦唯于心不存之病言之。又不免偏却一边。何也。
必察乎此敬以直之此八字。即朱子言其工夫处。而察在敬前。先儒有言。予以为语焉不精。大抵涵养未发。亦是舍敬字不得。则察是已发。岂容在敬前耶。须看 洪奭周
疑问之答语。
  …… (第 74H 页)
 臣得鲁窃惟朱子谓前章是说化。后章方全说推。以次序言之。则前章当先言推己。后章方可说化行。而絜矩之义。独反复于平天下章者。其义何居。 洪奭周
亦拈化推之义。起疑而问之。其说多袭仁山 …… (第 76H 页)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臣近淳窃惟小注胡云峰之说。亦颇有理。平天下一章。专以理财用人两者反复申言。自先慎乎德以下五节。皆言理财之道。自秦誓以下四节。皆言用人之道。楚语舅犯两节。正在其承接处。而每节中。各以宝与人对待立说。所以承上文理财之意。而起下文用人之端也。然此与朱子所论。恐或有异。未敢知如何。
尔所谓胡云峰云云。吾不欲答。生乎朱子之后。幸有朱子之训。秖当极其尊信而求其蕴奥。常念得不用某许多工夫。看某底不出之语而已。斯义也。已及于 洪奭周
之问。可且取而服膺。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臣存秀窃惟大学一书。自第五章以后。皆有结语。而有单 (第 77L 页)
  

朱子大全[三](甲寅。选文臣金履载,李英发 洪奭周。
)
 壬午封事曰。夫复雠讨贼。自强为善之说。见于经者。不啻详矣。请姑陈其利害。臣履载窃惟金人之于宋。 …… (第 119H 页)
 答杨宋卿书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臣英发窃惟诗难为也。其辞婉。其旨远。抑扬反覆。意在言外。雅诵之编。实有得乎删述之义。而第其注解太略。旨

义莫究。臣谓参订博考。立为笺注。使新学小生。瞭然易晓。则其感发兴起功效尤大。伏未知如何。
朱夫子诗。自有言外之妙旨。而其实平铺放著。惟在学者所得之浅深。比如仁智之各有其乐。而欲强为注解分属者。不其太凿矣哉。
 与黄仁卿书曰。在官何尝不可为学。直患自不爱日用功耳。臣 奭周
窃惟臣不学而仕者也。尝试验之于日用之间。则未尝有职务之繁而神已劳矣。未尝有纷华之诱而心已驰矣。非无读 …… (第 129H 页)
 与留丞相书曰。太祖皇帝尝语侍臣。唐太宗虚心求谏。容受尽言。固人主之难事。然曷若自不为非。使人无得而谏之为愈乎。臣 奭周
窃惟为人君者。若必以人无得谏一句。留著胸中。则究其流弊。将必至于傲然自圣。厌闻忠谠。宋祖之言。恐未 (第 129L 页)
足以为后世法。而朱子欲以此语。日启迪于上前。何也。
宋祖之言。固未免有语病。而朱子之意。重在自不为非四字。如周诗不谏亦入之义。此等处活看为好。何必强觅疵颣于言外耶。
 答吕伯恭书曰。学校之政。名存实亡。有意于立教励俗之本。乃为有补。臣 奭周
谨按后世之为学校之政也。上之所以取之者。既不出于科臼之外。而下之所以为业者。太半在于声利之涂。顾今师 (第 129L 页)
道在上。文教蔚兴。而黉舍之间。弦诵浸微。朝廷之上。

人才日乏者。岂非以词章之习犹未尽祛。而声利之诱犹未尽除耶。伏愿参究两程太学之制。立斋舍之科条。另择读书饬躬之士。以为诸儒之师表。及其取士之际。必以经行为先。文艺为后。则端士趋而得人材。一举而两得之矣。
取士之先经行后文艺。即造士之上乘。近所以表章朱书。欲令家习而人诵者。正由于这般意思。
 与陈丞相书曰。元城刘忠定公有言。子弟宁可终岁不读书。而不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极有味。臣 奭周
谨按辅翼太子。即戊申封事中急务之一也。恭惟我元子宫睿质夙就。典学弥勤。而雷肆横经。皆极一时之选。顾 …… (第 130H 页)
 与刘共父书曰。存祇惧之心以畏天。扩宽弘之度

以尽下。不敢自是而欲人必己同。不徇偏见而谓众无足取。不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不狃于近利而昧于远猷。臣 奭周
谨按此六言者。真千古人主之座右铭也。恭惟我殿下一念寅畏。无少间断。虚心求善。犹恐不及。第伏睹聪明睿知 (第 130L 页)
。夐越千古。而群臣百官。无足以少当圣心者。则臣愚死罪。未敢知酬酢应接之际。果能无轻视群下之意乎。一念之间。如或有毫分近似于是者。则臣窃恐旁求虽勤。而贤材不可得以致。开纳虽切。而谠言不可得以闻。万机或旷于独运。群情或滞于上达。辞令施措之间。或未免有不得其当者矣。
是矣是矣。
 与留丞相书曰。匹夫之志。决知其不可复入相公之门。臣 奭周
窃惟朱子与留丞相论经界一事。而其言如此。及与赵子直争祧庙一议。而至曰自此不敢复通记府之问。至于刘共父 (第 130L 页)
张敬夫之刊订程集。不过因一字一句之同异。而至责以訑訑之声音颜色。是四公者。皆当世之大人君子。则一语不概。何至其若是严斥乎。
夫子气度刚严。奚特于四公责之如是也。知旧门人

之往复问答。许与处甚罕。师道自当乃尔。
 与魏应仲书曰。少说閒话。恐废光阴。勿观杂书。恐分精力。臣 奭周
谨按朱子此言。在人君尤为亲切。窃伏睹我殿下一念忧勤。宵旰靡遑。而万几酬酢之馀。乙夜丹铅之课。又不越乎 (第 131H 页)
经史之实工。第念歌诗词律之类。虽不可以杂书论。而比诸经传。固有缓急之异。则其在爱养精力之道。恐不必过费工课。惟圣明裁察焉。
成均教胄。先乐而后礼。后世乐教。当求之于诗。诗又关世教。予之苦心。在于在处。就今人所厌惮之杜诗陆律。必欲使之专治之。不得不枉费汗漫功力。尔所云者。言则可。
 答何叔京书曰。夜气特可以言复而见天地心之气象耳。臣 奭周
窃惟夜气清明。乃是动极而静时气象。一阳来复。乃是静极而动之端倪。二者之间。疑若不同。而朱子之言。乃欲 …… (第 131H 页)
天地之心。圣人之训。但当笃信而铭念。
 答刘季章书曰。只将排比章句。玩索文理底工夫。换了许多心力。臣 奭周
窃惟朱夫子与江西学者论道。其言如此。而或见门人之缴绕文义。则又深以考校同异研究纤悉为戒。臣尝反而求之 (第 131L 页)
于二者之间矣。活看者易归于疏略。细看者多流于穿凿。读书之士。自当各就其偏处用力。而以臣愚鲁。既乏纤密之工。又有局滞之叹。若使如臣者。得奉朱子之謦欬。将未知其何以药之也。
尔问可谓当问者问之。然训诂之学。其弊也往往有侮圣诬贤之归。比夫子对门人发叹之时。又不啻百千倍。为今之计。看经当用活法。自治宜效酷吏文法手段。
 答朱飞卿书曰。心无不敬。则四体自然收敛。臣 奭周
窃惟持敬之工。一心字足矣。而圣贤教人。必以 (第 131L 页)
正衣冠肃容貌为先务。此程子所谓制之于外。以安其内者也。窃观朱夫子平日教人。亦未尝不以是为第一义。而心无不敬。四体自然收敛云者。独与制外安内之训。有若不同焉者何也。
正衣冠。独非心无不敬。敬之为言主一。主一则自然整容貌。整容貌。即与正衣冠同。今如尔说。则敬义之夹持。亦不当以敬内义外看得耶。
 答范叔应书曰。人主不能絜矩者。皆由利心之起。故徇己欲而不知有人臣。 奭周
谨按圣帝明王。公天下以一心。而藏其富于百姓。季世则不然。富有九宇之内。而不能胜其一念之私。于是乎损 (第 132H 页)
下益上之政兴。急征重敛之弊繁。究其所由。莫非一利字之为病根也。殊不知府库日充而生民之膏血渐竭。货财日积而蔀屋之怨咨并兴。则向之所谓利者。其不反为大害之招乎。
利者害之招。极是名言。孟子开卷第一义。尔能说出。可嘉。
 答张敬夫书曰。若曰于事物纷至之时。精察此心之所起。以心察心。烦扰益甚。臣 奭周
窃惟朱子之论若此。而延和上殿之劄。乃有一念之发。谨而察 (第 132H 页)
之之语。盖应事之时。固不可两用其心。而只就应事之中。精察其所以应之之为善为恶。则此正日用间随事省察之要道。敬夫之论。亦作如是看。则恐无大病。而乃谓其烦扰益甚。何也。
精察谨察。察则似同。而紫阳南轩之论所以殊者。当观于所起二字之有无。若深究起处。过于精察。则何异于龟山所云静中验未发气象乎。大抵下语极难。心不可不察。亦不可太过分数。谨之于几。审之于微。常使此心平平存在。无时不提察。则庶几近于朱夫子本旨。
 
舜典象刑说曰。虽曰好赏而不能赏无功之士。虽曰恶刑而不敢纵有罪之人。臣 奭周
谨按爵赏刑罚。皆出于天命天讨。而非人君之所得私者。窃观于近日刑赏之际。则懋功之政虽行。而或不能无侥倖 (第 132L 页)
之弊。钦恤之念愈勤。而或不能无纵弛之虑。朝廷官爵。或未免为慰悦人情之具。王府关和。或未免有随时低昂之患。伏愿圣明自今于一赏一罚之间。必断之以当然之则。行之以大公之道。而于官人爵人之际。尤加慎重焉。
雨露霜雪无非教。阴阳舒惨惟其时。曰教曰时。公在

其中。
 学校贡举议曰。以易书诗为一科。周礼仪礼及二戴之礼为一科。春秋及三传为一科。臣 奭周
谨按今之科制。莫良于式年。而其不得人。亦莫甚于式年。今人之精力。既不如古。而七书背诵。功力浩瀚。枉费 (第 133H 页)
许多工夫于记诵音读之间。而茫然不知其意义之所在。至于制述之科。虫篆对偶。既不足以定人材之高下。而奸弊之难防。较甚于式年。为今日救弊之法者。莫若先就式年。稍加变通。以四书三经及春秋三礼。分属四式。务以文义为主。又于初试之时。专用论策。至于式年外诸科入格之后。皆令面讲一经。又面试论策一道。则假借者无所容其伪。徼倖者无所售其望矣。
明经之不如古。制述之不得人。岂法使之然哉。苟能俗习之正。而士风之变。不必刱出新法。
 改官议曰。欲乞今后引见之日。每十人中。特宣两人升殿。询其前任职事及民间利害。臣 奭周
谨按近制守令荐举之法虽精。而赏罚之制不行。至于陛辞召见之日。则其人之能否优劣。固莫逃于天鉴之下。而与 (第 133H 页)
其泛观于周旋奏对之际。又曷若考

之以邑务民事之实乎。臣窃谓守令陛辞之日。每以民事上说话。从容询问。而其曾经他邑者。即以前任时事。一一俯问。如有因事上京者。亦仿召见计吏之意。间或引接。访其治状。仍又申严保举之法。以清字牧之选焉。
尔言亦可谓有裨于实政。当采用。
 记尹和靖五事曰。徐度问于和靖曰。某有意于学而未知所以为问。和靖曰。此语自好。归而求之。有馀师。臣 奭周
窃惟臣等躬逢盛际。偏被君师之陶铸。有疑必质。有问必答。此诚千载一遇之会也。独无奈讲究无素。昏蔽已痼 …… (第 133L 页)
 读书之要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臣 奭周
谨按读书之法。最贵专一。窃 (第 133L 页)
伏闻元子宫讲学之筵。以孟子史略。间日进读云。经史之相为表里。固不可阙一不讲。而今日讲一经。明日讲一史。无或有妨于专心致志之际耶。今若专以孟子逐日进讲。而史略则从容讨论于读诵之馀暇。恐无不可矣。
尔言果然果然。予意亦然。而予于讲孟子史略时。轮日分读。予之如是。亦由于遵旧而博询。所以一遵而不敢改者。
 天子之礼曰。其侍御仆从。罔非正人。以朝夕承弼厥辟。臣 奭周
谨按古之言责。在于近臣。窃伏睹我殿下求言纳谏。孜孜如不及。而近密之列。崇显之班。绝不闻有一言之及于 (第 134H 页)
衮阙时弊。臣窃恐疏贱之人。徒见近臣之不言。而妄疑圣意之不在于求言也。伏愿申警迩列之臣。屡进造膝之规。益择端方正直之士。置之左右朝夕之地焉。
此弊可胜言哉。尔亦迩臣也。非疏踪。自尔先勖。则此乃故相所谓明圣志之一端。
 跋余岩起集曰。近年以来。风俗一变。制行立言。专以酝藉袭藏。圆熟软美为尚。臣 奭周
谨按当今之弊。有二说焉。一则曰可笑也。二则曰不紧也。箕踞 …… (第 134H 页)
今尔之言。人亦必谓之不紧可笑。而予则嘉纳。
 敬斋箴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臣 奭周
谨按人君为学。持敬之工。不难于显著之地。而最难于隐微之时。酬酢纷纠之馀。燕閒幽独之际。寅畏之念少弛。 (第 134L 页)
疲倦之气方乘。而所对者宦官宫妾之流。所接者纷华玩好之具。当是时也。欲其无一毫之间断。吁亦难矣。呜呼。人事之动静虽异。而上帝之昭临无间。一心之操存易懈。而天命之去就难谌。为人君者诚能念及于此。则方寸之内。晷刻之顷。无往而非祇惧惕励之地矣。

甚好。
 答梁文叔书曰。近看孟子见人。即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臣 奭周
谨按草野韦布之士。有志于学。犹必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而况于人君乎。今日规模。不但唐虞之邈然。而汉唐 (第 135H 页)
小康之治。亦无复可见之日。于是乎我殿下思治之志。亦不能不少衰于前日。而又或往往有卑之毋甚高论之意。夫时无古今。化有污隆。有尧舜之德。则必有唐虞之治。其理固然。不可诬也。伏愿殿下勿以唐虞之治为不可企及。而反求诸钦明精一之地焉。
顾不失尧舜之心。而一念间断。未免牵补架漏。毕竟尧舜自尧舜。今日自今日。回顾初心。反有愧于汉文之谦让不居。但未知以今世级人心。欲企及唐虞之熙皞。则先从何处下手。
 跋万君行事后曰。自乡举里选之法废。取士者先文艺后材实。臣 奭周
谨按我朝取人。虽重科举。而经行遗逸之荐。实亦有列圣朝故事。人心不古。俗弊已痼。科弊虽不可不革。乡举亦 (第 135H 页)
不可遽复。今若参互于两者之中。内而成均四学。外而诸道诸邑。俾各举尔所知。优之以县次续食。试之以大庭亲

策。才学兼茂者。施以拔尤之典。其次则随才器使。又其下者。罢而遣之。尤无实者。罪其举主。如是则因科制而寓乡举。以材实而兼文艺。亦庶几一举而两得之矣。
科弊即初元纶音中一事。风俗未复成周之旧。而强号于众曰三物之教。八能之士。皆苟也。
 直学士李公墓志曰。君以刚健为体而虚中为用。臣以柔顺为体而刚中为用。臣 奭周
谨按君道主刚。而其接下也。必以谦虚。臣道主顺。而其事上也。必以方直。窃观今日朝廷之上。其能以刚中为用 (第 135L 页)
者几人哉。且有国之患。莫大于士大夫之不自重。伏睹近日辞教之间。则或以匪怒之诲。而反过于摧折。或因慨世之意。而反近于轻视。设禁于言事之地。则未免有钳制之叹。裁抑其处义之过。则或归于束缚之科。臣愚死罪。窃恐非所以养其自重之心也。
然。
 张魏公行状曰。刚正不挠。无所阿徇。此君子也。切切然伺候人主之意于颜色眉目之间。此小人也。臣 奭周
谨按此君子所以难合。小人所以易惑也。 (第 135L 页)
人主之欲免于斯者。其唯逆于心而求诸道。逊于志而求诸非道乎。臣尝窃听于朝廷之论。则忧时慨俗者。每叹君子之不可见。而安常狃近者。又谓小人之无足忧。第念十室之邑。固有忠信。而五帝之盛。不能无象恭之奸。顾其进退。只在人主一念之间而已。伏愿圣明戒哉戒哉。
今世未见真君子。亦未见索性小人。只是摇摇漾漾。没巴鼻不牢跟底人。何由一唤惺他梦觉关头。
 答黄直卿书曰。人既来。即无可绝之理。若合过岭。亦非关门闭户。所能避也。臣 奭周
窃惟程子之于崇宁。朱子之于庆元。所遭之时既同。所处之地亦均。而程子居龙门之南。止四方学者曰。尊所闻 …… (第 136H 页)
 

孝经刊误曰。此书多出后人傅会。臣 奭周
窃惟孝经出于曾氏。后世儒者尊阁而瓒享之。千有馀年矣。朱夫子断然以为后人之附益。臣于朱夫子全书。奉之若 (第 136L 页)
  

国朝故事(甲寅。选文臣金近淳,李存秀,柳台佐,金熙洛,具得鲁,申绚,姜浚钦,金履载,李英发, 洪奭周,
金启温,李弘谦。)
 臣近淳谨按文襄公梁诚之请置奎章阁。今日内阁之设。即述古右文之盛意。而法久渐弊。 …… (第 152H 页)
 臣英发谨按先正臣李彦迪启曰。奢侈之中。婚姻之费不赀。康陵盛际。侈风未盛。而李文元犹以为忧。况后世乎。近来俗尚日侈。婚弊尤甚。礼缎妆奁之未具。而晼晚失时者。在在皆然。今若设为禁制。礼币则必用国产䌷帛。其馀绮罗金银之过侈者。随现惩治。则侈俗可以丕变矣。
罢百金台。却千里马。而天下以之富庶。予诚有愧于汉之文帝。奢侈岂徒婚嫁而已。设法而禁之。特末耳。
 臣 奭周
谨按故相臣朴訔请汰谏大夫一员尹淮曰。谏官岂冗官乎。上深以为然。伏睹今日言事之官。不可谓不多。亦不可谓 …… (第 164H 页)
亹亹不倦焉。
尔所谓汰冗久任二条是矣。书筵讲说敷陈蔀屋稼穑之物情。圣谟洋洋。即今日所当仰体者。
 臣 奭周
谨按壬辰乱后。户曹请采银。圣祖答曰。煮海铸山。欲以裕民足国。意则善矣。但利源一开。弊必影从。夫难得之 (第 164L 页)
货。圣王之所贱也。言利之政。盛世之所禁也。利源一开。弊窦百端。国之所得者无

几。而民之受害者实多。银货之行之已久者。今虽难于遽罢。而至于金货之禁。固当谨守旧章。岂可见小利而忽远图。以启无穷之害耶。伏愿殿下以圣训为法。勿复议到于金货一款焉。
采金之当禁。蔽一言。曰正论。所以申禁之方。近所日加讲究者。
 臣 奭周
谨按昔我先大王尝教我殿下曰。汝于诸臣奏对。虽有未契于心。必优游而宽假之。姑观后日如有所取焉。则于汝不 (第 165H 页)
啻若千金之得也。恭惟我先大王圣德洪休。卓然为万世模范。而我殿下之亲得于诒燕垂裕之际者。又必有尤极亲切处。伏愿殿下每于日用事为之间。必以先朝圣训。常常顾諟。则其所以为警省惕励之地者。不啻远求诸经传而已也。
夙宵一念。惟在于仰述而仰体。
 臣 奭周
谨按抄启之规。实仿湖堂故事。而顾其设置稍久。不能无渐不如初之叹。至于课讲一款。尤近于名不副实。临岁忙 (第 165H 页)
迫。草草句当。尚奚暇及于沈浸醲郁之功哉。臣窃谓宜许诸文臣𥳑其职务。随意读书。而每月终。受其书徒。令试官抽签试讲。

则庶几有专意多读之效。而无临急塞责之叹矣。
课讲乃所以欲试其专意多读。忙迫拘束。临急塞责。无沈浸醲郁之功者。厥咎在谁。
 臣 奭周
谨按成庙朝教曰。生财在务本。裕财在节用。物无大小。皆出于民力。用无多寡。皆关于国费。臣窃尝怪后世有司 (第 165L 页)
之臣。于敛民催科之际。未尝不较计锱铢。曰此国计不可阙也。至于不急之费无益之用。乃曰此微物不足惜也。伏愿始自宫禁之内。留意于节省之际。以为导率一世之方焉。
节用为爱民之本。躬率为导俗之要。尔言是矣是矣。
 
奭周
谨按记事官南宫璨。尝于筵席奏曰。人君自以为明察下行臣职。而群下不肯任事。则万事必至于堕矣。夫人君之职 (第 165L 页)
。莫大于择贤材。莫先于立纪纲。贤材苟择。则官可以得人。纪纲苟立。则人不敢旷职。于是乎综名覈实。以责群寮之成。端拱渊默。以清出治之源。则内无独运之劳。而外有咸熙之休。亦何必下代有司之守。以妨为治之大体哉。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禹胼手胝足。汤昧爽丕显。文王日中昃不遑。圣人之所处异也。予非敢独任

聪智也。予非能综核名实也。天既畀予丕丕基。一日二日万几。何敢自暇而自逸。然犹回忆二十年前。志气日衰。治道日弛。正古人所谓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而颓惫倦懒。不待端拱而自端拱。不待渊默而自渊默。即如泥塑人。
 臣 奭周
谨按国朝成典。以诸道都事,文守令。兼春秋馆记事官。古之所谓史者。不唯纪朝廷之政令而已。四方异闻。莫不 (第 166H 页)
具收备载。故周礼外史掌四方之志。我朝之以外官兼春秋者。寔有符于周官之良规。顾其法久而弛。徒存虚名。见今诸道文倅之出自侍从者。不为不多。每道加设数员。并与都事,评事。各以所闻撮要纪载。以报本馆。则未必不为循名责实之一道矣。
故事之废阁久矣。今之文倅数十人。果能有周官外史达四方之志者耶。
 臣 奭周
谨按仁祖朝教曰。未信而谏。是人臣之戒。然诚信未孚时。岂可不谏。谏者所以不见信者多矣。泛论则或近尝试。 (第 166H 页)